本项目第一指导教师郑晓红研究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疫病相关课题研究3项。出版专著1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获《中医杂志》近十年优秀论文奖(2017)、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国际五运六气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2012年)、论文“《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气化理论与天人合一”被“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丛书收录(2020)等。指导学生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类一等奖(哲学类最高奖)(2013),被评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19)。
主持基金:
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医生命价值体系以及面向现代生命价值、健康观念体系的转型研究”,12&ZD114,2012-2019;
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海外传播平台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认同研究”,18ZDA322,2018-2023;
3.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运用运气学说指导疫病辨证论治研究”,2012-2015;
4.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建设项目,“中医自然观与现代自然观比较”,2013-2015。
本项目第二指导教师范崇峰副研究员主持及参与项目: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敦煌医卷整理及词汇研究(16FYY00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项“《颐生秘旨》整理出版”(GZY-KJS-2021-040)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医常用词系统研究”(11YZ740023),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汉语词汇语义系统研究”(20090460782)等,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黄帝内经》常用词研究”(2016SJB740011)等各级课题 10 余项,参与“科技部国家基础性专项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道医集成”“中华医藏”等各级各类项目10 多项。
本项目协作教师徐征老师,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主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副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委员。参编国家统编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的精编教材《中医诊断学》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教材”,《中医藏象学》第2版2005年获国家中医药学会科技著作奖一等奖。2018年获全国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本科优秀指导教师奖,2020年获南京中医药大学杏林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负责的《中医诊断学》课程2021年被评为首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本项目协作教师杨涛老师,系南京中医药大学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助理、医学信息工程教研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信息标准研究、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课题9项,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篇,申请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项目。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创,先后获国家级、省级资助大学生创新项目5项,学科竞赛先后获“挑战杯”、“互联网+”、等奖励10余项,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团队、优秀毕业设计(个人)。入选2021年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本项目两位指导教师均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并指导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多篇,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功底扎实,专业涉及面广,在中医疫病学、中医医史文献等领域有较深的研究。此外,本项目与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中医诊断学主任徐征老师、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助理杨涛老师合作完成此项目。两位指导老师与两位协作指导老师可为本项目提供充分的研究方向、文章撰写等方面指导,具体支持情况如下:
1.郑晓红研究员为本项目提供中国疫病史料分类、中医疫病防治策略研究方面的学术指导。
2.范崇峰副研究员为本项目提供中国疫病史料辑录与《中国传统医学疫情防控专著目录》编纂的学术指导。
3.徐征副教授为本项目提供中国疫病史料分类,中医疫病理论研究方面的学术指导。
4.杨涛副教授为本项目提供人工智能技术及软件开发方面的指导。
5.本项目指导教师所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长期从事中医古籍挖掘整理与数据平台建设及临床转化应用研究,编篡完成了《中药大辞典》《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华医方》《中医古籍珍本集成》(360种)《道医集成》(70种)等类书与丛书著作。建立了包含有中医古籍、经典名方、《中华本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医临床病证大典》 在内的中医药文献信息平台,其中收集 400 余部古籍图像,400 多种古籍文字,中药 8000 余种,方剂近 10 万首、病证 1000 余种,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五运六气与疫病的相关研究,培养出了此领域的博士。2021 年中医药文献研究所获得唐仲英基金会疫病研究中心建设资助,项目经费 500 万元。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累计馆藏纸质文献 114 万册,其中中医药古籍3千余种4万余册;另有122 万册电子图书,其中基本包含了所有中医药重要古籍。
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校级重点学科、“软件工程”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和校级重点培育学科,与文献所共建“中医药信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近3年学院专任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15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等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20多项。
学校图书馆与中医药文献研究所的中医药纸质和电子古籍图书、数据库及人工智能学院与信息技术学院夯实的中医药人工智能结合研究基础可以为本项目提供充足的保障。
1.项目简介:本项目关注传承千年的中医疫病论治理论的新时代传承发展,运用大数据等计算机技术,实现高效全面的中国疫病史料辑录,创新中国疫病史料分类方法,构建中国传统医学疫情防控知识库,研制中医疫病防治数字地图,研究中医疫病防治策略,赋予中国疫病史料以鲜活生命力,提升中医疫病论治理论的系统性、全面性、实用性,丰富中医疫病论治理论的新时代内涵,为更好地应对今后可能发生的疫情提供江苏方案。
2.团队成员情况:项目负责人系19中医学(九年制)班班长,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中医类课程成绩均在班级前列,曾获得新生奖学金一等奖、卓越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项目负责人幼承家传,近两年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中医药文献研究工作,在投文章十篇,目前一篇论文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第二十一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收录,三篇中医理论探讨类/中医古籍研究类论文为卓越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录用。项目组成员由中医学九年制(本博连读)专业、中医学(全科医学)专业、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同学构成,各有专长,从事科研创新工作均在一年以上,知识结构搭配合理。项目团队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各家学说具有一定的认识,对中医药有极大的兴趣,具备较好的科研素养及创新探索精神,团队意识较强。团队成员对科研项目抱有极大的热情,分工明确,团队协作能力强,本项目申请人与所在团队成员近年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中医运气学说、中医疫病学、中医经典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具备较强的中医药文献史料搜集整理能力,合作撰写论文多篇,参与撰写中西医结合类专著1部。